2)第274章 黄庭坚、晁补之_我的芳华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词作大多数有题序,用以交代词作所写的具体时地和日常情,事,而且体现在词作的内容中。词中写了他的闲适与孤独:“万里投荒,一身吊影,成何欢意”(《醉蓬莱》)写了手足之情:“当年夜雨,头白相依无处去”,“阿连高秀,千万里来忠孝有”(《减字木兰花》)写了夫妻相濡以沫的情态:“归来晚,文君未寝,相对小窗前。”(《满庭芳》)“一叶扁舟卷画帘。老妻学饮伴清淡”(《浣溪沙》)他在黔州、戎州、宜州贬所的“意中事”,写得更多更具体,完全可以依据词中所写的时、地和情,事予以编年。这与从前的词作没有具体背景的写法完全不同,从而继苏轼之后,给后来的南渡词人进一步将词贴近社会生活现实,提供了可仿效的范式。

  黄庭坚今存192首词中,有三十多首燕词和俗词,论其源流,明显是从柳永词而来。

  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的晁补之,较早受知于苏轼,21岁时,在杭洲作《七述》以拜见东坡,东坡先欲有所赋,及见晁作,极口称扬,晁因此而着名。

  苏轼曾多次表述有关词的理论见解,晁补之受其启发,撰有一本词话着作《骫骳说》。他对当时词人词作的评论,比较公允全面。时人多责难柳词“俗”,他却指出柳词也有雅而不减唐人的一面,针对东坡词“多音律不谐”之讥,他认为东坡是“横放杰出,自是曲子中的缚不住者”,从而肯定了苏词的革新意义,为后来学苏者提供了理论依据。此前杨绘的词话着作《本事曲》,偏重于记本事,而晁补之的词话则着重词艺,开创了词话的新体式,推动了词学理论的发展。

  晁补之在理论上认同苏词的革新,创作实践上也步趋其后,又由于像苏轼一样历经宦海沉浮,屡遭贬谪,因而词中颇多人生的不平和失意的苦闷,如:“暗想平生,自悔儒冠误。觉阮途穷,归心阻。”(《迷神引》)其词最突出的主题是吟咏隐逸,自抒被迫隐后的心境。代表作是广为传诵的《摸鱼儿》(买陂塘),词中景物描写清新旷阔,安然自适的心境中又饱含着“儒冠曾把身误”的愤激不平,此词为后来隐逸词的创作提供了典范,辛弃疾的《沁园春》(三径初成)即承其波澜。

  晁词的风格有豪健的一面,如写“解弯弓掠地”的将军(《金盏倒垂莲》)和“青云少年,燕赵豪俊”(《万年欢》)自不必说,即使是咏梅花,也写得劲气凛然:

  【开时似雪。谢时似雪。花中奇绝。香非在蕊,香非在萼,骨中香彻。

  占溪风,留溪月。堪羞损、山桃如血。直饶更、疏疏淡淡,终有一般情别。】——《盐角儿》

  骨气端详的梅花无疑是词人隐居时自我人格的写照和象征。

  黄庭坚和晁补之的成就不如同门的秦观,但在当时人们纷纷指责苏轼革新词体之际,他们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给苏轼以有力的支持,壮大了苏词的声势,对词的革新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m11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