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49章 尘归尘土归土_我的芳华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杨贵妃请他到长生殿排宴,不料二人才说上一两句话,梦就被惊醒了。梦醒后,李隆基只听得窗外的梧桐树上,雨声潇潇,紧一阵慢一阵,淅淅沥沥,一点点,滴碎人心……

  从中唐开始,历来描绘、评论杨、李二人故事的作品,或侧重同情、赞誉杨、李二人生死不渝的爱情,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;或偏于揭露、讽喻杨、李耽于享乐、无心朝正,比较接近历史史实。

  白朴……则不然。

  在《梧桐雨》里,他把梧桐与李、杨二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。

  【李隆基对着梧桐回忆:“当初妃子舞翠盘时,在此树下;寡人与妃子盟誓时,亦对此树;今日梦境相寻,又被它惊觉了。”】

  这就点明了梧桐在整个剧本艺术构思中的作用。

  在大夏古典诗文中,梧桐的形象,本身即包含着伤悼、孤独、寂寞的意蕴。

  白朴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,让雨湿寒梢、敲愁助恨的意象,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,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感受。

  白朴的这部《梧桐雨》,固然也写到了杨、李二人的情,爱、侈逸,但他创作的着眼点却不在于此,他要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,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,让人们感受到姜山满眼,物是人非的怆痛,写出一代兴王的历史教训。

  这,也可以从白朴的生平经历中窥见。

  他的父亲白华,与金元之际着名的大诗人元好问是世交,金朝末年曾任枢密院判官,白朴的前半生,正当宋、金、萌古对峙与陵替之秋,他饱受站乱之苦,七岁便遭“任辰之难”。

  所谓“任辰之乱”,即金哀宗天兴元年(1232),萌古大君围攻金朝都城开封,白华随金哀宗出奔,家眷则留在城内,不久城破,白朴的母亲死于乱军之中,

  七岁的他幸得元好问的照顾才幸免于难,后来随元好问北归,并从元好问学诗。

  “幼经丧乱,仓皇失母”的这段经历,让白朴心灵饱受创伤,长大后,他又曾漂流于大江南北,看到了社会凋残、山禾破碎的情况,心情十分沉重。面对残酷的现实,他感到无法对付,决心不参与正至,放郎形骸,期于适意,或是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,或是在枫月肠中,和剧作家以及勾栏哥几们交往。

  1279年,南宋乜王,东南战事平定,白朴寄寓建业,诗酒放郎,经常和耆老聚饮,寄故果之思于山水之间,元成宗元贞年间,他参与书会活动,与民间艺人接触更多,杂剧创作日臻成熟,成为了元代前期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之一。

  可以说,前朝名物、沧桑之感、失落之哀在他的词曲作品中时常有所显露。

  自然而然也就包含《梧桐雨》了。

  这部历史剧,是元代文坛上的一朵奇花,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发展中的一个璀璨的亮点。

  也因此,白朴的《梧桐雨》和关汉卿的《窦娥冤》、马致远的《汉宫秋》、纪君祥的《赵氏孤儿》并称为“元曲四大悲剧”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m11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