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48章 唐人笔下的杨李_我的芳华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归田诗话》评此诗:乐天《长恨歌》凡一百二十句,读者不厌其长;元微之《行宫诗》四句,读者不觉其短,文章之妙也。

  清人沈德潜《唐诗别裁》卷八:诗本陈鸿《长恨传》而作,悠扬旖旎,情至文生,本王杨卢骆而加变化者矣。

  清人赵翼《瓯北诗话》卷四:香山诗名最着,及身已风行海内,李谪仙一人而已……盖其得名在《长恨歌》一篇,其事本易传,以易传之事,为绝妙之词,有声有情,可歌可泣,文人学士既叹为不可及,妇人子女亦喜闻而乐诵之,是以不胫而走,传遍天下。

  关于《长恨歌》所受影响、创作动因,近年一些学者提出不少新说。

  其中较有说服力、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两点:

  一、认为《长恨歌》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摹袭和附会《欢喜国王缘》变文这一蓝本的基础上形成的。

  二、白居易早年曾与少女湘灵相恋,后虽忍痛分手,但在元和初创作《长恨歌》时对湘灵仍未忘怀,曾写下《寄湘灵》、《寒闺夜》、《生离别》、《潜别离》、《感情》等诗作,其《冬至夜怀湘灵》所谓“艳质无由见,寒衾不可亲。何堪最长夜,俱作独眠人?”正可视作《长恨歌》的先声,而《长恨歌》中对专一爱情的歌颂,实是白居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。

  在创作《长恨歌》一诗时,白居易打破了他写讽喻诗时坚持的“其事核而实”、“不为文而作”的规则,在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,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,这也就造成了,《长恨歌》一诗的主题不明朗,后人众说纷纭:

  一、爱情主题。

  南宋洪迈《容斋随笔》卷一五:“《长恨歌》不过明皇追怆贵妃始末,无他激扬,不若《连昌宫词》有监戒规讽之意。”南宋张邦基《墨庄漫录》:“或问《长恨歌》与《连昌宫词》孰胜,余曰:元之词微着其荒纵之迹,而卒章乃不忘箴讽。若白作止叙情语颠末,诵之虽柔情,欲,断,何益劝戒乎?”(胡震亨《唐音癸签》卷一一)

  二、讽喻主题。

  明代唐汝询《唐诗解》卷二八:“《长恨歌》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。”

  清代贺贻孙《诗筏》卷下:“《长恨歌》诸作,讽刺深隐,意在言外。”

  三、双重主题。

  今人王运熙《略谈〔长恨歌〕内容的构成》认为,“一方面对李、杨二人的生活荒因、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,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了很大的同情。”

  孟繁树《〔长恨歌〕的主题及其形成》等也持此说。

  四、“隐事”说。

  今人俞平伯《〔长恨歌〕及〔长恨歌传〕的传疑》认为:《长恨歌》隐藏了一件皇家逸闻:马嵬坡之变中杨贵妃未死,易服潜桃,流落民间,大约当了女道士。玄宗晚年思念杨贵妃,不是死别之苦,而是生离之恨。

  周煦良《〔长恨歌〕的痕在哪里?》同意俞平伯的见解。

  除了上述四种说法外,还有“长恨说”等其他看法,学术界赞同双重主题说者较多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m11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