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十二章 四方皆动备军需_大明军工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时间能超过十天半个月的菜,兵部都要。

  光是吃的一项北直隶各州府已经忙不过来了,还有什么棉衣、棉被等生活物资兵部就只能把订单发往山东、辽东等地了。

  工部各司,各工厂也忙到不行,朱慈炅给棱堡配备物资的时候其实还少算了很多东西,像配合水泥使用的钢筋,现在大明都流行用钢筋混凝土修筑建筑了,这沙子和石头都能在漠南的荒漠上就地取材,这钢筋可没地方捡去,孙元化后面也给补上了。

  还有电报通讯用的铜线朱慈炅也忘了交待了,孙元化同样给补上了,每个军团都配了上千里长的军方通讯专用的细铜线,把工部电缆厂忙的机器都快冒烟了!

  至于火炮和枪炮弹药那更不用说,通通都是一个基数一个基数的备,像燧发枪的子弹,一个基数可是每个士兵一百颗,数量之巨大可以想象。

  兵部和工部在忙,通政使司也没闲着这,吴梅村对发动群众支援前线早就轻车熟路,《新京报》开始长篇累牍报道此次北伐,什么建奴亡我大明之心不死啦,什么建奴在边境烧杀抢掠啦,什么建奴凶残历史回顾等等等等。

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有了电报网络以后,《新京报》终于实现了大明全境同步发行,当然,一张《新京报》的内容用电报来发,最少也要耗费一两个时辰时间,但是比以前用快马传递,边远省份需要一两个月要强了不知道多少倍。

  一时间大明各地民众群情激愤,都恨不得扑上去咬建奴几口,当然咬是咬不到的,那就只能出钱出力了,这个力也不需要他们出了,因为有五十万战俘在替他们出力,最后老百姓对前线的支持都化为了钱和物。

  这钱就不说了,战后朱慈炅都会根据战功奖励给前线的将士,这物光是种类都数不清了,孙元化一看傻眼了,这东西没法发下去啊,五花八门的怎么统一发给前线的将士啊,他连忙写了篇通讯稿,给通政使司送了过去,大概意思就是感谢大明百姓的支持,但请不要捐其他东西,因为兵部没法统一配给前线的将士,要捐就捐点耐放的地方特色小吃吧,让前线的将士们尝尝鲜。

  兵部尚书亲自写的通讯稿,通政使司自然不敢不发,而且是马上就发,第二天孙元化的通讯稿就见报了。

  这小可不得了了,各地的特色小吃那是一车一车的往京城送,什么山东的大葱煎饼,湖广的腊鱼腊肉,山西的各种腐干,陕西的千层饼,江南的火腿等等等等,现在大明的百姓都富裕了,自然会念着朝廷的好,再加上各地方官员也在为前程暗自较劲,因此捐献出来的地方特色小吃那叫个多的吓人啊!

  这军需物资的筹备是热火朝天,但是孙元化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,因为没有火车往海州和关宁送,一时间京城各衙门的库房都堆满了军需物资,孙元化没了办法,只得将多余的物资露天堆放在工部西城区四个新厂里面。

  为什么会没了火车呢?因为北方各省的火车都被调集去运送卢象升的东路大军了,要知道那可是三十万将士加上三十万俘虏,如果从北大营走到海州去,十天半个月肯定到不了,只有通过火车运送了,孙元化为此调集了近四十趟火车日夜不停的运送。

  现在大明的火车都是十节车厢,一节撑死能塞进去两多百人,野战炮、帐篷的随军物资都只能吊装在车厢顶上,按一辆火车两千五百人人算,四十辆火车一趟才能运十万人,就算日夜不停的运行起码也要六天才能将人拉完,所以孙元化只能先等着了,好在筹备物资就花去了三天,他实际上只要等三天就行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m111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